首页 >> 学识问答 >

董狐直笔的典故

2025-09-27 05:27:02 来源:网易 用户:聂梅凤 

董狐直笔的典故】“董狐直笔”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故,出自《左传》,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坚持真实记录历史、不畏权势的精神。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历史真实性与道德责任的重视,也成为了后世评价史官操守的重要标准。

一、典故背景

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。当时,晋灵公被大臣赵盾所杀,赵盾是当时的权臣,而晋灵公则被认为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。在这一事件中,董狐按照史书的记载,明确写道:“赵盾弑其君。”这引起了赵盾的不满,认为董狐的记载有失公正。但董狐坚持自己的职责,表示:“子为正卿,亡不越境,反不讨贼,非弑而何?”意思是:你身为正卿,君主遇害时没有出走,回来后也没有讨伐凶手,这不是弑君是什么?

最终,孔子在《春秋》中称赞董狐“古之良史”,并称其“书法不隐”,即不隐瞒事实,坚持真实记录。

二、典故意义

“董狐直笔”象征着史官应具备的独立精神和职业操守。它强调了历史记录的真实性、客观性以及对权力的监督作用。在古代,史官不仅是记录者,更是道德和法律的维护者。董狐的行为体现了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的精神。

三、总结表格

项目 内容
典故名称 董狐直笔
出处 《左传》
主要人物 董狐(晋国史官)、赵盾、晋灵公
故事背景 晋灵公被杀,赵盾被指弑君
董狐行为 坚持真实记录,写下“赵盾弑其君”
赵盾反应 不满,认为董狐偏颇
董狐回应 强调史官职责,指出赵盾的责任
孔子评价 称董狐为“古之良史”,赞其“书法不隐”
精神内涵 历史真实性、史官操守、不畏权势
后世影响 成为史学界衡量史官品德的标准之一

四、结语

“董狐直笔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权力与利益时,保持独立思考与真实记录的重要性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、真假难辨的时代背景下,更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弘扬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