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学识问答 >

黄祸论名词解释

2025-10-07 22:13:08 来源:网易 用户:蔡娥心 

黄祸论名词解释】“黄祸论”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中流行的一种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潮,其核心观点是将亚洲人(尤其是中国人)描绘为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的“黄色人种”,并认为他们会对欧洲社会、文化乃至政治产生负面影响。这一理论不仅反映了当时西方对东方的偏见与恐惧,也成为殖民扩张和排华政策的舆论工具。

一、

“黄祸论”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,随着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,西方社会开始对中国人口增长、文化传统以及经济潜力产生强烈不安。一些政客、学者和媒体将这种不安情绪上升为一种系统性的种族偏见,称中国人为“黄祸”,暗示他们将通过人口优势、文化渗透或军事扩张对西方世界构成威胁。

该理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顶峰,尤其在欧美国家中广泛传播,成为排华运动、反亚裔歧视和殖民统治的理论依据。尽管“黄祸论”在二战后逐渐失去影响力,但其影响仍以隐性方式存在于某些西方社会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中。
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
项目 内容
定义 “黄祸论”是一种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种族主义理论,将亚洲人(尤其是中国人)视为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的群体。
起源时间 19世纪中叶,随着中国与西方接触增多而逐渐形成。
主要对象 亚洲人,尤其是中国人。
核心观点 将亚洲人描述为“黄色人种”,认为他们具有侵略性、文化落后,并可能威胁西方社会。
传播背景 鸦片战争后,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利益,同时对华人移民产生排斥心理。
代表人物/机构 欧美部分政客、媒体及学者,如美国《纽约时报》等曾发表相关文章。
影响范围 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西方国家,尤其在排华法案、移民限制等方面有直接体现。
历史作用 成为殖民扩张、排华运动及种族歧视的理论依据。
现代评价 被认为是基于偏见和误解的错误理论,已被现代学术界否定。
现实影响 仍以隐性形式存在于部分西方社会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中。

结语:

“黄祸论”虽已不再被主流学术界认可,但它所反映的种族偏见和文化歧视问题,至今仍值得我们反思。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,理解并摒弃这类过时观念,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环境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