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学识问答 >

鸿门宴原文及翻译

2025-10-03 03:49:29 来源:网易 用户:盛梅 

鸿门宴原文及翻译】《鸿门宴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一篇著名篇章,讲述了秦朝末年,刘邦与项羽在鸿门(今陕西临潼附近)的一次重要会面。这场宴会表面上是和解,实则暗藏杀机,最终刘邦化险为夷,为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。

一、文章

《鸿门宴》以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楚汉相争初期的紧张局势。项羽占据优势,但因性格刚愎自用,未能及时除掉刘邦;而刘邦则善于应变,通过张良、樊哙等人的帮助,成功化解危机。整个事件体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,也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。

二、鸿门宴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翻译
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 刘邦驻扎在霸上,还没有机会与项羽见面。
亚父劝项羽击沛公,项羽曰:“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。不然,籍何以至此?” 亚父范增劝项羽攻打刘邦,项羽说:“这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。如果不是这样,我怎么会到这一步呢?”
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 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一起喝酒。
项王、项伯东向坐;亚父南向坐,亚父者,范增也;沛公北向坐;张良西向侍。 项羽和项伯面朝东坐下;范增面朝南坐下;刘邦面朝北坐下;张良面朝西陪侍。
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,项王默然不应。 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,并举起玉玦示意,项羽却沉默不语,没有回应。
良曰:“沛公今事有急,臣请往告。”乃夜驰之沛公军,具告沛公。 张良说:“刘邦现在处境危急,我请求去告诉刘邦。”于是连夜骑马赶回刘邦军中,详细告知了情况。
沛公大惊,曰:“为之奈何?” 刘邦非常吃惊,问:“该怎么办?”
良曰:“请往谓项伯,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。” 张良说:“请让我去对项伯说,刘邦不敢背叛项王。”
于是项伯复夜去,具以沛公言报项王,因言曰:“沛公不先破关中,公岂敢入乎?今人有大功而击之,不义也。不如因善遇之。” 于是项伯又连夜回去,把刘邦的话告诉项王,并说:“如果刘邦不是先攻下关中,您怎么敢进来呢?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攻击他,这是不义的行为。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。”
项王许诺。 项羽答应了。
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,至鸿门,谢曰:“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,将军战河北,臣战河南,不幸遭败,不能独当一面。今闻大王有意督过臣,谨奉卮酒为寿,奉璧一双,再拜献大王足下,再拜奉将军足下。”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鸿门见项羽,道歉说:“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朝,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,我在黄河以南作战,不幸遭遇失败,不能独自担当重任。现在听说大王有意责备我,我谨奉一杯酒祝寿,献上一双玉璧,再次拜谢大王,再次拜谢将军。”
项王曰:“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。不然,籍何以至此?” 项羽说:“这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呢?”
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。 项羽接受了玉璧,放在座位上。
亚父瞋目,怒曰:“唉!竖子不足与谋!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。吾属今为之虏矣!” 范增气愤地说:“唉!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!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。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!”

三、总结

《鸿门宴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载,更是一场充满权谋与人性较量的戏剧。通过这次宴会,可以看出:

- 刘邦的机智与应变能力:面对危险时能迅速反应,依靠谋士张良的建议化解危机。

- 项羽的优柔寡断:虽有范增的提醒,却未能果断行动,错失良机。

- 范增的远见与失望:作为谋士,他早已预见刘邦将成为劲敌,却无法影响项羽的决策。

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楚汉战争的走向,也成为后世研究政治策略和人物性格的重要案例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